新闻动态 NEWS
你的位置:加拿大28凤凰预测算法大白 > 新闻动态 > 探索金银首饰的秘密:你了解自己的珠宝吗?
探索金银首饰的秘密:你了解自己的珠宝吗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7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金银与铂金首饰,无疑是众多珠宝中的“大众情人”,几乎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件。它们不仅外观美丽、佩戴便捷,更在选购时让人省心——无需像翡翠那样费心分辨真假,也不必像彩色宝石那样提防染色之虞。然而,这些首饰的诸多秘密,其实都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标识之中。

一.黄金首饰

在我国,金饰上的标识和吊牌都有严格规定,必须包含生产企业的代号、材料名称以及含量印记等信息,否则便视为不合格产品,即便销售员说得再天花乱坠,也不建议购买。

纯金首饰的含金量超过99%,甚至可达99%,因此也被誉为“九九金”、“十足金”或“赤金”。然而,纯金价格高昂、硬度较低、颜色单一且易磨损,为了改善这些缺点,通常会加入其他金属元素来增加首饰的硬度、变换色调并降低熔点。这样一来,就诞生了成色各异、含金量不同的金合金首饰,这些首饰以“Karat”命名,形成了国际流行的K金制标准。K金的完整表示法为“Karat Gold”,它为每一款K金饰品都赋予了准确的含金量标准。在选购金饰时,我们首要关注的是其“成色”,即金饰中金元素的含量。这一关键信息通常会在首饰及吊牌上清晰标明,以便消费者了解。黄金成色的常见标识有三种,其中分数标识是最为普遍的一种。除了分数标识外,一些黄金制品还会采用文字标识,这种标识方式更加直观易懂。通常,这些制品上会简单地标注“足金”字样,这意味着其含金量至少达到了0%。这种文字标识方式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产品的成色和价值。此外,过去还曾有过“千足金”和“万足金”等标记,它们分别代表含金量不低于9%和99%的金饰。然而,如今我国已正式废除了千足金和万足金的命名方式,因此,现在的金饰产品上已不再使用这两种标识。

△“纯金”与“K金”的界定

在探讨K金之前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“纯金”的概念。纯金,顾名思义,是指含金量达到100%的黄金。然而,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100%的纯度,国家因此制定了相关标准:只要黄金的含金量达到6%或以上,即可被认定为纯金。而纯金,亦被称作24K金,意味着每1K的含金量大约为1666%。因此,我们常说的18K金,实际上是指含金量至少达到75%的黄金(即1666乘以18)。K金,作为一种特殊的合金,是在黄金中融入其他金属如银和铜制成的首饰。这种合金首饰因其金属成分的比例不同,形成了多样的K数。具体的K数与含金量对应关系如下:24K对应99%以上的含金量,22K对应7%,以此类推,直至8K的34%和6K的25%。值得注意的是,所有国家都规定了黄金首饰的最低含金量标准,不得低于8K。若消费者遇到6K或7K的黄金制品,可能需警惕其真实性。此外,K金系列中还存在着一种别具一格的变体——彩金。彩金是通过在18K金(即含金量为75%的黄金)中融入铜、铝等多元金属进行熔炼而制成的。其色彩丰富多变,涵盖红色、绿色、橙色乃至紫红等多种色调,且越是独特的颜色,其价格也相对越高。接下来,让我们进一步了解K金系列的几种不同变体。首先,我们探讨一下镀金、包金和锻压金这些术语的含义。

镀金

镀金是一种金属加工技术,其中一层金属(通常是贵金属,如金)被覆盖在另一层金属的表面。这种技术旨在改善基础金属的外观和耐久性,同时赋予其贵金属的光泽。然而,镀金层的厚度和持久性会因工艺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
镀金

镀金首饰是在银或铜材质的首饰上,覆盖上一层极薄的黄金。这种首饰被称为“镀金首饰”。在我国,镀金层的厚度必须达到5微米以上,这是国家标准。这类首饰的标记通常为“GP”或“KP”。

镀金首饰的外观与真金首饰相似,都呈现出金黄且光亮的特点,因此在刚购买时,很难区分。然而,镀金首饰的手感相对较轻,质地偏硬,用牙咬不会留下痕迹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镀金首饰容易褪色,这是其与真金首饰的主要区别。

接下来,我们将探讨另一种与镀金相关的技术——包金。

△包金首饰

包金首饰是一种将金箔紧密包裹在银、铜等金属材料表面的工艺品。为了确保其质量,金箔的含金量必须不低于10K,且重量占总重量的比例不得少于5%。这类首饰的标记为“KF”。

在市场上,常见的包金首饰通常以24K或22K的金箔进行包裹。若金箔的K数过低,其柔软性会受到影响。尽管包金首饰外观上与真黄金首饰极为相似,金光熠熠,且不易褪色,但仔细观察其凹陷处、夹角处以及背后等细节,可以发现金箔表面并不平整,存在翘边或起皮的现象。若首饰上出现断裂接头,金属材料的断面则会呈现出外黄里白的特征。此外,包金首饰的手感相对较轻,质地比纯金首饰更硬,用牙咬不会留下痕迹,也不易弯曲。然而,长时间佩戴后,金箔可能会出现起皮脱落的情况。

接下来,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另一种与黄金相关的工艺——锻压金。锻压金工艺与包金相似,都是将金箔通过锻压技术覆盖在其他金属制品的毛坯表面。这种工艺所使用的金箔,其含金量不得低于10K,且重量占比必须达到首饰总重的5%以上。这类首饰的标记通常为“GF”或“KGF”。由于锻压金具有出色的耐磨性和高硬度,同时保留了黄金的独特质感,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接下来,我们将转向另一种备受关注的金属首饰——白银首饰。银,这种散发着诱人白色光泽的金属,不仅因其化学稳定性高和收藏观赏价值而备受推崇,更被誉为“女人的金属”,深受人们,尤其是女性的喜爱。银首饰、装饰品、银器、餐具以及敬贺礼品、奖章和纪念币等,无不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。在发展中国家,银首饰市场广阔,而银餐具也深受家庭喜爱。此外,银质纪念币设计精美,发行量有限,不仅具有保值功能,更可增值,因而深受钱币收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。然而,市场上银饰种类繁多,如纯银、苗银、藏银、泰银等,这些名词背后各有什么含义呢?接下来,我们将逐一探究。首先,让我们来了解纯银的概念。纯银,指的是银含量接近100%的金属银。然而,由于银是一种非常活跃的金属,容易与空气中的硫元素发生化学反应,因此,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纯银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100%银,而是指含有5%银和5%铜的合金。这种合金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为是纯银的标准。

当我们选购银饰时,可以通过查看吊牌上的印记,如Ag925或S925等,来确认首饰是否为纯银制品。此外,足银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它通常指的是成色十足的银,即银的含量达到9%。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银被称为足银。这种银通常被加工成手镯、吊坠或长命锁等银饰。足银饰上常见的标志有S99和S990,其中“S”代表银,是英文单词silver的首字母。这些标志表明银的含量至少为990千分数。相较于纯银,足银的含银量更高,不低于99%。因此,足银首饰上通常会有S990的印记以示其高品质。此外,市场上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“苗银”的银饰。过去,苗银曾被视为“纯银”,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首饰和婚嫁用品。然而,如今市场上的“苗银”主要成分其实是铜,其独特之处在于手工制作、精美图案以及深厚的文化寓意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意义上的“苗银”实际上并不含多少真正的银成分。若您仅想选购一款美观的首饰,苗银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。然而,对于耳环等类型的首饰,宝姐建议您避免选择苗银,因为它们无法发挥银的独特功效,如杀菌、防治过敏以及鉴毒等。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苗银首饰通常没有特定的印记。

接下来,我们谈谈藏银。藏银,与苗银相似,虽然名为“银”,实则主要为铜。藏族人将藏银称为白铜,即通镍合金的雅称。在藏饰的传统制作中,藏银最初被定义为30%的银与70%的铜的混合物。然而,由于银的比例较低,这样的藏银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为了迎合市场需求,制作过程中几乎完全摒弃了银的成分,使得现在的藏银实际上就是纯白铜。

再来看泰银,它并非源自泰国,而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称呼,有时也被称为“乌银”。这种工艺在制作过程中,通过特殊的氧化处理,使银饰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风格。在银首饰的制作过程中,会融入银与硫的混合物,这种黑色的混合物在融化后,会形成一层覆盖在首饰表面。这层覆盖层呈现出乌黑的色泽,与银的洁白形成鲜明对比,从而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。更为重要的是,通过这种特殊的工艺处理,泰银首饰不仅更加耐久,不易变色,而且硬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,因此深受消费者的喜爱。

接下来,我们再来看看铂金首饰。

铂金,这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重金属,自公元前700年在人类文明史上绽放光芒以来,便一直被视为最高贵的金属之一。在长达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中,铂金因其稀有性和珍贵性,价格远超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。然而,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,使得铂金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选购时,请务必留意其标识,以确保选购到真正的铂金首饰。铂金首饰以其超高纯度而闻名,通常纯度可达到90%-95%,常见的有Pt900和Pt950等标识。根据国家标准,只有铂金含量达到85%及以上的首饰才能被称为铂金首饰。这种高纯度使得铂金首饰不仅质地优良,更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。其天然纯净的白色光泽,为铂金首饰带来了独特而迷人的外观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便每日佩戴,铂金首饰也能始终保持那纯净如初的纯白光泽,永不褪色。

在成色方面,铂金与黄金相似,通过标识可以了解其含量。例如,“足铂”或“PT990”表示铂金含量不少于99%,被称作足铂金;而“铂950”或“PT950”则表示铂金含量为95%。铂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,日常佩戴时不会因接触酸性物质如温泉中的硫、漂白剂、泳池中的氯或汗水等而变质或褪色。因此,佩戴铂金首饰时无需担忧,它始终能保持其天然纯白的光泽,成为你永恒的闪耀之选。△现今,铂金钻戒已成为婚戒的主流选择

此外,存在一种与铂金颇为相似的贵金属——钯金,其金属印记为PD,而铂金则为PT。消费者需仔细辨别,以免混淆,毕竟这两种金属的价格相差甚远。在选购时,务必保持警惕,避免因疏忽而遭受经济损失。